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是擴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澤湖及淮河下游地區防洪標準的戰略性骨干工程,是新開辟的淮河直接入海通道。工程于1999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2002年12月主體工程基本完成,總投資41.17億元。為解決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技術難題,課題組開展了一系列的技術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總體規劃布局方面,由于存在淮河下游土地資源緊張、沿線施工成本大、渠北排澇等難題,研究如何進行工程規劃布局;(2)設計方面,研究解決復雜河道系統分流比、過流能力與消能防沖問題和泄洪與航運交叉等矛盾;(3)建設施工方面,研究大尺寸薄壁結構混凝土高強度澆筑和防裂難題、強透水夾層地基防滲問題、超大型粉砂基坑降水問題、二級航道京杭運河上建設重要工程施工導流問題、土質直立高邊坡基坑支護的難題、強酸鹽水質地下水工結構抗侵蝕及水工結構相互作用、沿海地區水工混凝土和鋼閘門防腐及深厚淤土區筑堤技術難題等;(4)在經濟移民方面,研究解決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區的公益性河道工程移民的技術問題。
課題圍繞工程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和工程移民拆遷等關鍵技術難題,進行了多項科學試驗研究,創新出了多項新理念、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申報國家工法1項,省級工法3項、軟件著作權1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三十余篇。技術研究保證了工程的主要技術指標達到設計要求,縮短了兩年半的工期。工程整體獲得"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魯班獎"、"詹天佑獎"、"新中國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獎"、多項"揚子杯獎"等,同時,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技術骨干,大多已成為在建大型工程項目的負責人。
成果的先進性與創新點:
(1)采用"兩河三堤、泓灘結合、高低水分排"河道總體布置方案,解決了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泄洪和渠北地區排澇相結合以及節約土地、投資的問題。
(2)改進性采用分流比、泄流能力與消能防沖和掛片試驗方法,解決了河道工程和其他主要控制工程的防沖、防淤堵和防腐等復雜技術難題;采用大型立交地涵技術,科學解決了泄洪與航運交叉的矛盾。
(3)采用三維溫濕耦合高精度仿真計算技術及高速皮帶機和胎帶機運輸布料,解決了"大尺寸、高強度、高密度"薄壁混凝土的施工及溫控防裂技術難題;創新性采用了振動沉模成槽混凝土防滲墻技術,成功解決強透水夾層地基防滲問題;科學采用點匯多排水井算法的三維有限元滲流分析計算和現場抽水試驗,成功解決了立交地涵基坑排水等復雜難題;采用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墻和預應力錨索支護技術,解決了翼墻基礎工程穩定等技術難題;采用經濟合理的真空預壓排水和淤土筑堤技術,有效解決了深厚淤土區筑堤技術難題。
(4)采用國內首個河道工程移民安置規劃的移民安置實施管理模式,解決了移民安置問題。